明末文人の戯曲観 : 「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」における“湯若士”評の方向
スポンサーリンク
概要
- 論文の詳細を見る
在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,有些文人戲曲家或戲劇評論家能够脱離以“大團圓”結局的“老套”。反映江南文人社會裡,慢慢出現一種評價悲劇的新趨向。這種新的藝術理念的萌芽似乎是,在明代後期文人批評西廂記之過程中,逐步發展起來的。本文嘗試根據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明末版本『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』来研討這個問題。這本書分為五卷,每卷分為四套,每套尾附徐文長,李卓吾,湯若士先生總批。其中,湯評最得注意。內容很過激,表現也非常活潑,予人深刻的印象。其特點如下。1.同情崔鴬鴬張君瑞兩個主角2.譛揚紅娘的慧敏和耐心3.極力斥罵老夫人的狡滑4.主張以“驚夢”結局最引人注意的是最後一点。湯評説:“天下事原是夢…實甫傳其奇,而以夢結之,甚當。漢卿紐于俗套,必欲以榮歸為美,續成一套…欲附驥尾,反坐續貂,冤哉。”這段評論尊重“情”而力斥庸俗規範。這個反俗思想使他覺得,西廂不可以陷入于大團圓結局的俗套之中。這可以算是金聖歎西廂評的先驅。但是,這種傾倒悲劇的趨向,有可能跟當時文人社會会裡瀰漫的悲觀虚無的世界觀很有關係的。當時文人很喜歡一句套話“人生是一大戲場”,其涵意就是“人生如幻,々如夢,很像戲劇”。這種看法會影響到戲曲評論。比方説,另外一個明末文人,徐奮鵬,在他所批定的“槃薖碩人增改定本西廂記”序言<詩壇清玩小引>之中,説:“人生一在戲場也,鶯生迷於場中,是居夢境,至草橋一宿,夢而醒焉,夢之時,見是色。醒之時,見是空。人生即情態極變者,皆如此。”。在此可見,‘人生一大戲場’,‘色即是空’,這些悲觀思想造成一種傾倒悲劇結局 的心態。清初出現了金聖難歎的西廂記批評,而且某些悲劇戲曲作品,比如“桃花扇”,“長生殿”,同時湧現。其原因或者可以歸于這些明末以來發展過来的嗜好悲劇的社會風氣。從這個觀點來説,附於『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記』的湯評,的確是很有價値的。
論文 | ランダム
- 総論 摂食調節機構(1)食行動における脳の働き (採食調節機構 日本畜産学会第98回大会シンポジウム アニマルサイエンス研究の最先端)
- 東京湾におけるイシガレイの成熟とそれに伴う肥満度, 摂餌強度等の変化
- 複合材料 (特集 事例から見る破壊力学入門) -- (材料から見た破壊力学活用事例)
- ハンドセラピストの現状と今後の課題 (特集 手の外科の最近の進歩)
- 生物活性炭・浸漬膜ろ過システム--実河川水による実証開発 (環境特集号)